发布日期:2016-03-08 浏览次数:
“家庭辅导站并非单纯的文化知识的辅导,更应重视德育、心理教育,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辅导老师应渗透真挚的爱心,持之以恒的耐心,去温暖、感化学生。”太华镇深洞村家庭教育辅导站老师袁凤仙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她的辅导站里有一位学生单×,出生不满一个月,因她的母亲与父亲大吵一架而离家出走。他父亲智商低,脾气暴躁,大家叫他“二百五”,村上人都不愿和他接近,可想而知,他无法教育好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单×变得非常任性,不服从任何人管教,上课时、考试时他都会随时离开,老师、同学想劝他回来,他就有意往马路上跑,为防止意外,只能任着他,真让人头疼。袁老师了解了这一情况,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就去和他父亲商量,让其放学后,或周六、周日到他的家庭辅导站来学习。他父亲是求之不得。单×第一次来袁老师的家庭辅导站学习。袁老师特地进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还组织了跳棋比赛,使单×立即融入这个温暖的集体中。在以后的几年日子里,袁老师始终给予他生活上的关爱、心理上的疏导、学习上的帮助,多几分正面肯定,经常加以鼓励,激发他不断进步。三年下来,单×同学学习认真了,成绩进步了,深受老师喜爱,村上的人也都说,单×有礼貌了,与三年前相比,像换了个人似的。
又如单××同学,有一阵子是老师担心、家长着急,说他是患上了孤独症。他在学校从不与人交往,上课不发言,老师找他谈话,他就是不开口,同学们都讲他是个木头人。放学回家,他一到家就上楼把门一关,就不出来了。星期六、星期日,一日三餐都要家里人叫他下来叫饭,吃完饭他就回房门,把门一关,他家办了一个小厂,一家人只知干活,看到孩子这样,倒也省心。后来听老师一反映,到医院一咨询,说可能患了孤独症,家里人急了。他妈妈求助于袁老师,袁老师接受他到家庭辅导站来学习。
事先,袁老师做了在站学生的工作,要求同学们别嫌弃他,要主动接近他,和他一起学习、游戏时,要处处让着他。来站第一天,同学们主动与他打招呼,和他亲近在一起,让他观看各种兴趣小组的活动,吹笛、画画、手工、书法等。袁老师让他参加任意一组,他态度冷漠,无动于衷。课间,其他同学拿东西给他吃,他不接。这天辅导站学习即将结束,袁老师组织同学打羽毛球,她和他一起做拉拉队,同学们欢乐的气氛感染了他,见他脸上露出笑容。袁老师立即抓住这一机会,叫一位同学邀请他打球,并有意输给他,让他做台主冠军。自此以后,久而久之,他对兴趣小组的活动有兴趣了,年复一年,他逐渐变得开朗了,能接受同学的关爱了,后来他参加走棋、折纸等兴趣小组,再后来,他回家主动要求他妈妈买笛了,他妈妈高兴极了。天长日久,他能和人打招呼了,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他多次要求妈妈给他购买课外书籍了。
八年来,袁凤仙老师就是这样以细雨润物的精神做家庭辅导站里的学生的转化工作的。
(太华范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