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点工作 »关爱工作 » 正文

爱心在传递 荣巷在接力

发布日期:2016-09-20         浏览次数:

  “我是在社区和科研院所叔叔阿姨们的关爱下长大的,他们不仅为我提供了学费,更给予我直面困难的勇气。我唯有努力学习,快乐成长,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 新学期伊始,当身患疾病仍以优异成绩考上高中的小玲坐在课堂汲取知识时,内心充满了感恩之情。

  在荣巷街道,还有很多像小玲一样家境贫困,却能走出困境并快乐成长的孩子,他们都得益于街道开启的特色助学模式。“为贫困孩子送助学金,只是解决了他们的一时之忧。只有关爱心灵,才能激发他们的‘正能量’。”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荣巷积极对接辖区科研院所和干休所,在捐资助学的基础上,通过一对一心灵辅导、爱国教育讲座等形式,让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

  科研院所:捐“资”又出“智”

  “姐姐,研究所的叔叔、阿姨又来看我啦。”8月下旬,青龙山社区单亲儿童小羿看到社区妇女主任徐姐就热情地打起了招呼,这个在平常人眼里普通的问候,在徐姐眼中却是社区与科研院所结对后贫困儿童身心改变的见证。

  从以前不愿意说话,做什么都躲在奶奶身后到学习成绩上升至班级前十名,参加学校跳舞队并成为领舞,每逢社区活动不但参加还积极帮忙、主动招呼工作人员和其他小朋友……小羿点滴的变化,徐姐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连她妈妈都说孩子脱胎换骨了。

  “助学不仅仅是捐资行为,还应该注重对受助对象的人文关怀。”荣巷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单亲、贫困家庭子女普遍存在生活压力大、融入社会难、情感孤独、缺乏健康的自我价值认同等问题。从去年起,街道向辖区属地科研院所发出“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寻找幸福、实现梦想”的倡议,很快得到了辖区院所的积极回应。以小羿为例,除一年两次的学费资助、逢年过节的慰问,科研所的工作人员还会隔三差五与她进行聊天、作业指导等人文关怀,让小羿和妈妈生活得更加自信。

  目前,除607所外,街道703所无锡分部、中电二公司、614所、交研所、江原所和油泵所等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也主动参与助学活动。614所科研人员表示,除捐款外还将与受助学生保持“单线”联系,为他们辅导课业,还计划节假日里邀请受助学生参与家庭活动。从目前来看,引入院所科研人员进行“捐资捐物+人文关怀”的助学活动后,不仅改善贫困家庭经济情况,减轻其生活压力,还能以“心理团辅”等方式,引导和鼓励贫困家庭的孩子参与社区、社会活动,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宣泄他们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激发培育孩子们的“正能量”。

  退休干部:“夕阳”托“朝阳”

  8月中旬,桃源社区举行了一场“携手共成长”主题讲座。台上,80多岁邹正新老人向孩子们展示了收藏的包括南昌起义等在内的数十枚纪念章,并娓娓讲述这些纪念章背后的革命历史故事。台下的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表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珍惜。”

  邹老的爱国教育讲座只是钱巷干休所100多位退休干部关爱桃源社区青少年成长的一个缩影。街道关工委工作人员透露,干休所的老人们希望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回馈社会,恰逢桃源社区有贫困学子需要帮扶,通过关工委的牵线搭桥,干休所与桃源社区结起了对子。自2013年起,经过多次沟通,干休所与桃源社区摸索出一套以“爱国教育为主、捐资助学为辅”的帮扶模式。

  “这些老人均接受过部队的洗礼,他们认为精神鼓励比物质奖励更能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干休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每年给社区的一些贫困学子提供助学款,老人们还会主动带着社区的青少年们开展暑期活动,走一走军史陈列馆、看一看为保家卫国正在艰苦训练的战士、听一听爱国教育的思想教育课……通过多彩的爱国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虽然很多志愿者已经80多岁高龄,可他们依然保持着关爱青少年的热切之心,只要有活动,总是风雨无阻到达现场奉献爱心。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老人家境并不富裕,可捐起款来毫不含糊。今年80多岁的张春贵老人退休工资并不高,老伴是家庭主妇,独子英年早逝,老两口靠微薄的收入将孙子培养成一名硕士毕业生。现在孙子还与老人一起住在老房子里,一直在为给老人住上新房、过上好日子而努力。可是,听说要捐款,张春贵找到干休所的工作人员,从随身携带的布包里掏出了2000元,考虑到他的实际境况,工作人员劝老人少捐点,可张春贵却说:“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我一定要尽最大的能力帮助这些孩子。”

  (冯晓倩 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