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老风采 » 正文

大爱无疆——记无锡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关工委原副主任施光华

发布日期:2022-11-02    

  老骥伏枥,重写人生

  一位百岁老人睁着疲倦的眼睛,失语加上病弱让他更多的时候只能安静地躺在干净柔软的病床上,但是每当护理他的子女把一段段的视频播放给他看时,他就非常兴奋。这是他时刻挂念着的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新疆班学生的获奖视频。师生们以这样独特的方式来感谢这位多年关爱他们的新四军老战士。                    

  施光华,浙江平阳人,1919出生,1938年1月参加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政治部干事、太仓五区区委书记、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教导员、苏中军区94团政治处主任、29军85师254团政委、60师政委、南京政治学院顾问等职。1984年离休后,施光华致力于关心下一代工作,他是无锡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及顾问、无锡第一干休所关工委主任。几十来年,他用责任和大爱书写了绚烂的晚年。2000年,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6年,被原总装备部评为先进老干部;2008年、2014年被原总政治部评为全军先进个人。百岁之际,他又荣获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1994年,施光华在无锡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建立关工委。“做这件事,源于在新四军研究会参加调研时,感叹贫穷落后地区存在青少年教育难的问题,也是为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贡献微薄之力。我想,我们实实在在做给大家看,会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从事这份事业”。诚挚的话语,体现出一名老党员时刻注意发挥表率作用的党性意识。

  从1980年开始,施光华参加研究新四军江南部队历史,研究徐霞客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精神。几十年中,他先后完成宣传革命传统文稿 80多篇,研究徐霞客文稿70多篇,好多文章分别在《大江南北》《徐霞客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这些红色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这些老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深感身上责任重大,一定要抓住机遇,深入开发,为教育下一代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他的积极倡议下,无锡市政府批准并建立了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

  干休所荣誉室成立之初,存在着内容单一、展品有限等问题。施光华挨家挨户说明情况,积极动员,收集到相关展品 172件,12名老干部撰写了回忆录、自传、简历等珍贵文稿,他根据这些文稿整理编印了红色教育书籍《老兵小故事》。该荣誉室如今已建成了一个样品丰富、藏品珍贵、史料翔实的革命传统教育场所,10多年来共接待参观者400多批,约6000余人次。

  干休所关工委成立后,在职人员多,老同志少,力量薄弱。针对这种状况,施光华主动上门向离休老同志宣传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他的极力邀请下,所内外一些老同志纷纷加入,大家发挥书画特长,围绕多个主题开展爱国主义书画诗词展。这些展览在无锡大中小学,无锡、苏州博物馆和泰兴黄桥纪念馆等地巡回展出20多场,观众计 6万余人次。

  形象生动,喜闻乐见

  施光华经常深入到老师和青少年中间,全面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生活、学习等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主动与教育、共青团等相关部门联系,共同探讨有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新问题,不断总结新形势下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举措和新办法。

  在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举办画展时,施光华听说同学们喜欢上网发微博,就要求参观的同学每人在微博上留下一句观后感,他将留言归纳总结,写成文章《千击万难见精神》发送给同学们,孩子们收到后十分欣喜,纷纷反映施爷爷的教育形式新鲜又深刻,认为“施爷爷的教育课生动有趣”、“施爷爷的思想好先进啊,跟时代脚步跟得特别紧”。

  2015年国庆节前夕,施光华组织新四军后代去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新疆班演出了歌颂新四军烈士的小话剧《大海里有条英雄的鱼》,这部充满战斗热情的小剧出自他女儿施立群之手,作品的素材来源于抗战时期他在苏中里下河高邮三垛河口伏击战的亲生经历。他非常关心这出小话剧,亲手为师生们写了剧情介绍,并亲自到场和师生们一同观看了演出,饱含着对自己的老部队、对生死与共的战友的浓烈情感,更体现了他热情关爱和教育下一代的崇高责任。

  严于律己,帮困助学

  多年来,施光华每每外出做传统报告、组织学生参观践学、参加学校纪念活动等等,主办方考虑他年龄高,曾做过肠癌手术,身体较弱,特意在吃住、用车上做特别关照,可他每次都婉言谢绝。干休所为他配备一辆专车,他考虑所里司机少,服务保障工作任务重,不但严格限制家人,自己更是很少使用。

  走进施光华的家中,简朴自然、洁净清爽,不多的几样家具中,大部分是离休前就在使用的。施光华在饮食上坚持粗茶淡饭,用药上坚持避免贵药补药。2013年8月,在接受中国军工报记者采访后,他不忘将自己手中拿着的一支签字笔放回采访办公室笔筒中。对所里工作人员来说,这是他一贯的作风,大家并不为奇,但给记者留下了“慎微、慎独、慎欲、慎情”的深刻印象。

  生活节俭的施光华将节省下来的钱投到了帮困助学中去。自1994 年开始,他先后资助大别山、延安、新疆阿合奇县10名贫困学生。2009年起,他每年资助2千余元。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用他的捐款创立了“光华基金”,以此来激励品学兼优的新疆班学子奋发向上。两年多前,施光华因中风失语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对关工委工作的关注,每次会主动示意子女们按时去支付助学金。

  在施光华的影响下,干休所官兵也投身其中,大家自发开展了“戒烟助学”活动,每人每月向大别山贫困学生资助 300元,被资助的孩子纷纷通过信件和电话表达了他们对施爷爷的感恩之情。延安的张朗朗同学写给施光华的信,被刊登在无锡市关工委创办的期刊上。新疆阿合奇县的布比古丽在考取天津某高中后,第一时间电话告知了施爷爷,她在电话中流着眼泪说:“施爷爷,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您的”。江南大学法学院的张恒岳在考取公务员后写信给施老,他说:“在您的教育影响下,我树立了艰苦奋斗、刻苦学习的精神,我将带着这种精神投身到为祖国奉献的事业中去”。

  萧伯纳曾经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施光华正是这样一支火炬,激情地释放着光和热,照亮了无数孩子们的人生之路。

  也许女儿施立群写的这首《西江月》最能刻画出施光华对祖国年轻一代大爱无疆的深厚情怀:“善小乐施不辍,馈轻坚秉常偕,未图名利誉扬来,暖暖八方关爱。弱冠玉苗丰植,期颐瑶萼繁开,平生难遣是情怀,耿耿初心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