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耿湾社区:益童守护,幸福耿湾

发布日期:2024-09-13         浏览次数:

  耿湾社区作为拆迁安置社区居住人员相对多元,近年来吸引了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庭入住。现社区常住人口2900余人,外来务工人员1600余人,其中5-16岁青少年238人。多在企业里从事车间一线基础,大型货车运输等基础性工作,工作量较大,工作时间长,每天为生计奔波操劳在子女成长中陪伴较少,孩子教育关心不够。这些孩子在融入本地生活、接受教育和社会交往、文化素养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社会化发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保障流动儿童在品格塑造、习惯养成等方面得到系统性支持,耿湾社区关工委启动一项旨在营造积极发展环境、支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的综合性项目。聚焦资源整合,构建寓教于乐、多元参与的服务圈,搭建流动儿童发挥优势、主动参与的赋能平台,着力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

  

  重“点”切入,打造“童”阵地。社区党总支以文化为着力点,向“内外”借力,提升流动儿童认同感。依托辖区内“青年之家”,选取200平米的空间进行改造,打造流动儿童文化阵地,建立图书室,提供丰富的课外读物和参考资料,鼓励孩子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设置科普知识展示厅,开展科研探究活动6次,培养孩子们课外兴趣爱好。邀请辖区内“百姓名嘴”在阵地内教辖区流动儿童用马山方言讲述红色历史,包括“马山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十姐妹”“一门三兄弟参加志愿军”的故事,同时让他们传播红色故事,回家讲给父母听,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耿湾红色历史文化,凝聚社区向心力。社区党总支与拈花湾景区合作,在鹿鸣谷内开设农研阵地,传播耿湾本土农业文化,在杨梅果园农户热情地向流动儿童介绍杨梅的生长过程,详细讲述耿湾杨梅的独特之处。还在现场传授采摘技巧,并让孩子们亲自动手采摘品尝,孩子们不仅能收获到美味的杨梅,还学到许多课外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增进了相互了解。

  

  多“线”协作,加强“童”服务。社区党总支梳理整合党建联盟资源,形成社区党总支资源清单,通过日常走访,了解流动儿童需求,对应需求清单,实现精准服务,构建“少有所乐”“少有所靠”“少有所医”的良好氛围。发动商铺业主、企业、景区提供资金支持,募集“流动儿童”专项基金1万余元,用于帮扶工作。在暑假期间,社区党总支与峰影小学、“新市民子女社会性发展”公益组织达成共识,共同开办为期一个月的爱心暑托班,开展参观无锡博物馆、美术创意、趣味运动会、茶文化体验等活动26次,丰富流动儿童精神文化生活。针对学习薄弱的孩子,志愿者老师进行单独辅导,传授学习技巧,助力流动儿童的学业提高。邀请梅梁派出所民警开展游戏产品诈骗、冒充同学诈骗等宣传活动3次。由社区律师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儿童权益保护法》等法治宣讲4次。联合马山社区医院开展健康讲座、免费义诊等活动6次,提高了孩子们生活幸福指数。

  

  全“面”统筹,推动“童”参与。畅通沟通渠道,搭建围绕流动儿童需求展开的公共参与平台,为流动儿童提供了一个可以被聆听的交流环境。社区以公开招募、遴选的方式组建了“童言议事会”。议事会共有流动儿童代表8名,开展了“如何让我家最干净”“我身边存在的危险”等3场专题议事小组活动,流动儿童代表从儿童视角出发,提出社区议题,商讨解决措施,制订行动计划,成为服务的主体,既丰富了流动儿童参与的内容与形式,又促进了社区主体多元化。通过积极挖掘流动儿童骨干,培育出一支15人组成的“红领巾”志愿服务队,落实志愿服务积分制,以“服务换积分,积分换奖品”的方式,化“被动”为“主动”,由儿童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每季度开展环保、为老服务等主题活动,引导流动儿童以主人翁的身份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

  

  耿湾社区关工委将持续深耕未成年工作,探索更多元、更高效的服务模式,致力于成为家庭成长的坚实后盾,携手社区家庭共绘幸福蓝图,以实际行动帮助未成年人群体,进一步营造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滨湖区马山街道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