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2-03 浏览次数:
2022年9月,市人社局关工委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关工委的有力指导下,制定了《关于加强技工院校“四困”学生结对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这是市人社局积极贯彻落实市关工委关于发挥关工委作用、深入开展“五老”关爱工程、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重要部署的有力举措。活动开展以来初见成效。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方式
组织专业人员编制《无锡市技工院校“心困生”工作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学校“心困生”师资力量、设备设施、运行机制、工作面临问题等,较全面了解“心困生”教育工作现状。借助问卷星技术平台,面向全市15所技工院校展开调查。同期,收集各技工院校 “心困生”工作汇报,并访谈各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人,全面深入了解当前技工院校“心困生”教育工作现状,总结工作经验,明晰工作难点和堵点。
二、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评估
技工院校“心困生”主要指:(1)因初中阶段升学压力紧张,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2)家庭比较贫困,导致学生心理失衡,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3)家庭教育欠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4)心智不健全,道德观念不强,有不良行为,需要培养健康心理的学生。做好技工院校“心困生”的重点帮扶工作,既是技工院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关系到相关学生家庭的健康和幸福,更关系到全社会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的形成。在调研走访中,全市技工院校、学生家长、社区、以及司法机关,对技工院校开展对“心困生”的专项帮扶工作持充分肯定的态度。今年以来,全市技工院校28000多名学生中没有出现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人身安全极端事件,没有发生因违法行为被公安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的事件。
(二)主要成效
1.初步配备了心理辅导基础教学资源
调查得知,全市15所学校,有 13所学校建有心理辅导室(中心),2所学校正准备建设;13所学校中,心理辅导室(中心)面积在25平米以下的有6所。师资配备上,每所学校均配有至少1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同时配有多名兼职心理教师。其中,11所学校配备了2名以上的专职心理教师。
2.初步形成了“心困生”教育工作体系
各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都隶属于学生工作处,“心困生”教育工作都会纳入每年德育工作计划,并能认真贯彻执行。部分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心困生”教育工作机制,例如由“发现体系”和“帮助体系”构成的“心困生”教育工作体系,院(校)、中心、班级、宿舍四级预防和干预体系,“6个1”健心工程体系等等。
3.逐步完善“心困生”帮扶机制
各技工院校以防为主,积极开展丰富的学生心理健康关爱活动,认真开展个体咨询辅导工作,预防学生“心困”。意识到家庭教育在预防学生“心困”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面对“心困生”个体时,各学校主要通过个体咨询、单独谈话、家访、同伴互助、教师盯防等手段,对“心困生”进行个体帮扶,帮助他们走出“心困”,健康阳光成长。
“心困生”个体帮扶措施
4.积极开展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普查、心理健康课、个体咨询等,以此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其中,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是最普遍形式,各校会经常邀请校内外专家、同仁来校授课,宣讲心理健康知识。
各校开展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5.开展技工院校“四困”学生结对帮扶工作
市人社局关工委在前些年开展对德困、学困、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心困学生的帮扶工作。实际上,德困、学困、贫困正是心困的主要原因,必须结合起来对症施策。局关工委积极发挥“五老”优势,贴近技工院校的实际积极开展工作。主动协调市法院、检察院的司法干部,到技工院校兼任法治副校长;主动安排“五老”为技工院校学生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法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讲座;积极培养技工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在学校开设模拟法庭;积极联系企业捐资,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困难,让贫困学生体会社会温暖,积极形成有利于心困生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
(三)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错位或缺失
当前“心困生”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自家庭,家庭是导致学生“心困”的最核心因素。调查发现,大多学校都认为学生“心困”的成因主要有三方面,即父母教养理念和方式不当(10所)、亲子关系失调(10所)、家庭变故(父母离异、亡故、患病,家庭债务等)(9所),这三方面都属“家庭”因素。各校“心困生”工作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也是家长不配合(11所),从而严重影响学校“心困生”帮扶工作的开展。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在物质生活高速发展和极大丰富的当前社会环境里,民众对精神健康的关心度很低有关,他们的心理健康观念很淡或者错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有偏见,所以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时,家长会刻意逃避、甚至抗拒“心理帮扶”。(由此可见,学校“心困生”教育工作,首先就是要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心困主”主要成因
2.学生心理健康观念淡薄
调查发现,一些学校(6所)的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会积极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甚至拒绝接受学校提供的个体心理咨询活动,对心理辅导较为抗拒。结合访谈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不强,心理健康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是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的主要原因。此外,家长错误的教育引导,也是引发学生产生抗拒行为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心智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的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影响十分严重。
寻求帮助的主动性
3.学校缺乏师资和资金
调查发现,缺乏师资和缺乏资金(7所)是影响“心困生”教育工作的两大因素。我市共15所技工院校中8所为民办院校,这些民办院校大都考虑办学成本,不会投入过多人力和物力用于“心困生”帮扶工作,致使缺乏师资、缺乏资金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与访谈所了解的情况基本一致)据访谈了解,这些民办学校“心困生”教育工作远未达到国家规范要求,他们较少有完善的“心困生”教育机制。具体工作中,他们大多为了应付检查而象征性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无固定场地、无专业教师、无常规活动的“三无”现象,在民办技工院校较为普遍。(这与问卷调查结果有较大差距。)据此分析,在缺乏师资和资金的情况下,各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很难建成完善的“心困生”教育工作体系,“心困生”教育工作大多时候都会束之高阁。
“心困生”工作主要困难
三、建议与对策
(一)行政管理层面
1.贯彻精神,提质家庭教育
积极宣传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中宣部教育部等7部门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2021)的精神,并督促落实,引导家长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培养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建设相亲相爱、和谐健康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全面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为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提前介入,消除“心困”根源
与民政部门合作,建立社区心理关爱中心,关注青少年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建立纵横联动、提前介入机制。首先,多部门联系研究制定“问题家庭”标准,为社区介入“问题家庭”、开展帮扶指导提供依据。其次,社区心理关爱中心定期调查走访辖区家庭,发现“问题家庭”,登记建档,并组织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社工)提供指导服务,尽可能将“心困”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降低“心困”发生率。
3.增加投入,整合社会资源
首先,整合社会各方资源,组建专家团队(专家库),推动组织专家定期入校、入社开展宣讲和帮扶活动,以帮助广大群众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其次,强化各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服务功能,发挥其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困生”个案辅导、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社区工作等方面的作用。再者,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投入,提升学校硬件水平和师资力量。
“心困生”教育工作建议
(二)学校运行层面
1.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要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结合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问题现状,全面宣讲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师生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学生遇到“心困”时能积极主动寻求老师、家庭或同伴的帮助,做到坦然面对“心困”、勇敢接收帮助、主动寻求成长。
2.固定场所,做到先有后优
在合理利用基础上,固定场地,按标准、规范,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中心),并制定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工作制度,为“心困生”提供基础服务,力争做到先有后优。固定场所所营造的氛围会给予一定心灵触动,往往会起到一种无形的心理辅导作用。
3.内培外引,增强师资力量
立足当前心理教育现状,各校根据自身实践,适时招聘心理教育教师,丰富师资队伍数量。与高校或专业机构合作,开展班主任、思政教师,或对心理工作感兴趣教师的培训活动,要求掌握心理教育专业知识和基本辅导技能,并鼓励有条件的教师考证上岗,充实心理教师队伍,继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4.深化合作,强化教育指导
各学校要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列为“心困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加强学校、社区和家庭间的合作,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借助家委会、家长学校、家访等平台或途径,借力社区、政府等力量,全方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心困生”家庭教育质量,改善家庭成长环境,为其脱“困”创设家庭环境氛围。
(三)关工委工作层面
市人社局关工委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围绕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和省、市《实施意见》精神,深入调研新时代新形势关心下一代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推进技工院校“四困”学生结对帮扶工作。根据各校工作经验和实践,计划具体推进如下工作:
1.大小先生帮学困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是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在大先生指导下,选拔小先生、培养小先生、实践小先生成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各技工院校树立明确的学困生工作目标,鼓励五老专家、党员教师结对帮扶学因生,采用有效选拔培养小先生的机制,通过小先生的模范带领作用带动其他学生的思想的转变、行为习惯改变。
2.紧抓两手解贫困
首先,物质帮扶稳生活。兴建关爱超市,定期开放给贫困生领取生活用品等物资,并与退教协、工会合作,给贫困学生捐物。通过校内学费减免,校内勤工俭学,校企结对帮扶,教职员工爱心,各级关工委五老资助等方式,结合具体情况适当的进行资助。其次,精神富足强学业。建立党员一对一进行专项帮扶,为贫困学生开展针对性的特色教育活动,强调同学们自食其力,提高自身生活水平。
3.拓展渠道扶德困
首先,坚持“四问”思问题。根据陶行知的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制定每天四问细化表,引导德困生持续深度反思。其次,坚持同伴助成长。在各级学生组织、优秀学生团干部、青年教工团员中选派成绩好、道德优、信念强的同学成立“德困助理工作部”,对德困生进行一对一帮扶结对,在生活、学习上给予指导及帮助,共同进步。再者,坚持“五老”保疏导。各校利用好“五老”资源,定点、定事、定人帮扶德困生,给予德因生思想、行为、生活等方面疏导教育。
4.活动育人润心困
首先,扎实推进常规活动。根据国家人社部、教育部颁发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件精神,推动各技工院校全面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5.25”心理健康月、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心理知识宣传等常规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师生心理健康意识,积极营造浓厚心理健康氛围。其次,发挥引领辐射作用。依托江苏省无锡技师学院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藕塘6号心灵驿站),定期培训心理师资队伍,定期交流工作心得和工作经验,定期汇报工作成效,发挥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引领辐射作用。